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 热搜 🔥
1
上海
2
习近平
3
新疆
4
鄂州父女瓜
5
乌鲁木齐
6
疫情
7
H工口小学生赛高
8
习明泽
9
芊川一笑图包
10
印尼排华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
热搜
🔥
1
上海
2
习近平
3
新疆
4
鄂州父女瓜
5
乌鲁木齐
6
疫情
7
H工口小学生赛高
8
习明泽
9
芊川一笑图包
10
印尼排华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?检方回应
常德悲剧:让谴责无差别杀戮之声更加响亮一点
2024【公共营养师】培训报名通道已开启,不限学历,23岁及以上可报!还能领2000补贴
【惊】"以为要写遗书"! 飞温哥华航班遇炸弹气旋 华人崩溃大哭 连空姐都吐了; 客机颠簸盘旋3小时
女人最偏爱的十种男人
生成图片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查看原文
其他
一个不敢讨论死亡的民族,不过是假装在活着
李强好书伴读
2020-08-19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拾文化
Author 霖君
一个不敢讨论死亡的民族
不过是假装在活着
文:霖君 编:
先知书店店长
、
李强
我们总觉得,死亡离我们太遥远。但凡人终有一死。但我们一直忌讳谈论死亡。
仿佛不谈论,死亡就不存在,不发生。
认识的叔叔突发脑溢血死亡,犯病没来得及抢救,第二天发现已经来不及了。他的妻子每次见到我妈,都会反反复复的感慨:“不可能啊!怎么会是他?!你说说为什么会是他……”
姥姥因为脑动脉硬化,每年都会偷偷写下遗嘱以防万一,前段时间被妈妈看到,立刻跟姥姥发了脾气,“怎么每天净想这不吉利的事儿”!我姥姥已经90岁了……
诸如此类的问题,正如《西藏生死书》说: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。
我们把“死亡”,当做禁忌词汇,抛之脑后太久了,以至于根本不愿接受它的存在。不到大限将至,恐怕根本不会认真思考一次关于生死的问题。
“好死不如赖活着”是我们唯一的信条
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,关于死亡唯一的信条,恐怕就是“好死不如赖活着”,说一万句,就是不想死!不但不想死,而且不能轻易死。
我们有多不愿意接受死亡呢?为了拖延住自己和亲人的生命,中国人可以无所不用其极。举个例子:
“一年前,胃癌晚期的外婆住进肿瘤医院治疗,远在外地工作的小A赶回来,外婆拉着小A的手说想回老家,可小A担心外婆的身体受不了路途颠簸;外婆想吃咸菜,小A和父母却硬让外婆吃医生开的营养品;外婆不想再做化疗,小A哄她“再做一次就会好”。
外婆弥留之际意识已不清楚,那一刻小A才忽然明白,在外婆还能清楚地和她相处的时光里,她和父母“只顾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,而全然没有顾及外婆想要什么”。”
这是新闻案例的真实事件,看上去是个例,但又似乎每天都在发生……
医学界探讨的“如何让死亡有尊严”,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事情。在家属的撕心裂肺中,仿佛做这个提议的大夫才是真正的刽子手,仿佛用机器多维持几天患者的心跳和呼吸,就能让他起死回生……哪怕拔掉他的呼吸机他就会死,也想再砸锅卖铁多续几天。
这么多年,我们把自己对死亡的恐惧,强加给了太多人,看上去,似乎是对亲人拼命的挽留,其实不过是掩盖我们内心深处真实的恐惧罢了。
为了活着,我们已经把生命的尊严全部抛弃了。
我们用抵触和回避,试图远离死亡
我们惧怕死亡,也连带着惧怕一切和死亡有关的东西。
我们怕鬼,怕墓地。
所以我们的墓地都在偏远的郊区,除非特殊日子,不然不会有人专门去陵园转一转。那里只有一座挨着一座的墓碑,看似空旷,却又拥挤无比。
国内某墓地
我们口口声声“尊重死者”,可我们其实只是怕他们,怕勾起太多回忆,怕联想到自己的死亡,怕死亡本身……
我们没想过和死亡和平共处,只是在无谓的躲避而已。
你看,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宗教,千差万别,但这些信仰总有一条相似的核心,那就是“死,不等于结束”。
死亡之后,要么我们还有轮回;要么可以到极乐世界享受比现在更好的生活;要么组织还会给你安排新的职务……我们总是试图给自己的死亡,安排一个和现实无差别的平行世界,以求安放恐惧的灵魂。
这个原则实在太吸引人了,简直放之四海皆准,因为市场上,总有一个隐秘而强大的需求:怕死。
有段时间我被死亡哲学吸引,每天都会和朋友讲这方面的感想,结果她要么顾左右而言他,要么迅速岔开话题,终于有一次她不耐烦了,从手机上移开视线,质问我:“你为什么非要聊这个话题,弄得人心情不好!”我哑然,然后默默地闭了嘴。
或许我们大多数时候,都是这样的吧。
我们努力循规蹈矩的活着,努力工作,努力学习,就是为了逃避死亡的话题,好像只要我们不听不看不想,它就不存在了一样。
我们真的就不能放心大胆的谈谈死亡吗?
恐怕很难,因为对死亡的回避,是我们骨子里趋利避害的本能,想要拥抱死亡,哪有那么容易?!
死亡到底为什么令我们恐惧?
大多数时候我们习惯于假设,死亡本身是痛苦的。
起码就活着的人看来,似乎的确如此,不管是疾病还是车祸,那种肉体的疼痛与精神的折磨,即使想象,也是痛苦无比的。
在死亡这个问题上,我们第一时间就将它与疼痛和所有负面情绪相联结,即使我们谁也没有真正经历过死亡,做出这个判断也绝对谈不上什么客观,但是我们求生的本能让我们抗拒和丑化这件事。
我们会因为自己将要死去,产生焦虑,担心,恐惧,痛苦……而这所有的一切,都是因为在逻辑上我们已经接受了一个固定结论——死亡本身就是一件坏事。
除了对死亡本能的恐惧之外,我们还对自己周围的人和物十分放不下——我们的父母如何接受我们的离开?爱人如何接受?孩子如何接受?
虽然我们知道时间会治愈伤痛,却依然会免不了难过担忧一把。与其说我们害怕没有我们之后,爱自己的人会伤心难过,不如说是我们舍不得他们,舍不得他们对我们的爱。
所以我们对世界的不舍,说到底还是割不断的精神联结。
早晚有一天,你会再也不存在,一切现在能感受到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,总有一天你会再也感觉不到。你再也无法触摸你的爱人,无法见到你的朋友,无法吃到美味的食物,甚至无法呼吸不算清新的空气……世间你所享受和留恋的所有美好的事物,都将与你无关。
真是想想都觉得可怕!
记得小时候去看望病危的爷爷,大概是回光返照,爷爷拉着我和哥哥的手,不说话,只是笑,仿佛要在最后多看几眼才好。在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之时,对这个世界,对自己留恋的亲人那种“想要把你深深刻在我脑中”的不舍,又有谁能平淡接受?
我们从小到大所有与“生”有关的点点滴滴,那些或欢笑或忧伤的记忆,都将随着“死”烟消云散,这种不舍,甚至比肉体的疼痛更加让人难以接受。
但毕竟没有人真正接触过死亡,除了假设,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那扇“死门”的背后究竟是一道光还是无边的黑暗……
所以我们急切的需要一个人来告诉我们:死亡,并不可怕。
不正确认识死亡,就学不会活着
在我国,死亡教育极度缺乏。我国没有关于死亡教育的书籍,学校也没有开展关于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课程,在大多数人眼中,这点缺失似乎没什么,毕竟连性教育都缺失着呢。
然而不懂“死”,如何才能学会“生”?
以前听说过一个故事:小男孩车祸去世后,依然挂念爸爸、妈妈、姐姐和同学们,在幽灵的帮助下,偷溜回人间,向亲友告别,表达谢意、道歉和爱的故事……
“我知道他们不是每个人都开心,他们中有人刚打输了架,正在难过。还有人正在担心他们的考试,或者他们家里还有更不开心的事情。但是我就是嫉妒他们,甚至嫉妒他们的不开心。真的,我就是嫉妒。因为至少他们还活着,我却死了。”
对活着的一切强烈的留恋与不舍,通过小男孩稚嫩的语气讲述出来,尤其让人动容。在书的末尾,他说:
“如果我们只热爱生命而不热爱死亡,那是因为我们并不真正热爱生命。”
其实我很少去思考我为什么而活,看上去,我似乎努力活成了大家喜欢的样子,如何知书达理,如何努力工作,如何孝顺父母……可我却连自己最爱吃的菜都想不出来。
我总是想啊,明年吧,明年一定要抽空去哪儿玩儿上十几天;下半年吧,下半年抽空把画画捡起来;等有空吧,等有空去游乐场把高空项目坐个遍……
然而现在呢?现在我依然在工作。
为了未来,牺牲现在,直到死去……这就是我的运作方式,可能穷尽一生也无法看到那个幻想中的“未来”究竟是什么样子。
没有人知道自己确切的死亡日期,生命的长度你都不知道,又是如何把自己的生命,归置的井井有条呢?
在你的三年计划五年计划里,有没有哪一条,是死亡计划?
韩国的死亡教育课
2012年,心理学者陆教授,在北师大开设了“生死课”,教导学生认识死亡,认识生命。
“没想到来听课的学生会这么多。也没想到它的作用竟然会这么大。”
学生们纷纷反馈给陆老师——
“陆老师,上了这个课,我重新拿起了画笔。”
“陆老师,我去报了个架子鼓班。”
“去画画不一定要成为大画家,去学架子鼓不一定要成为伟大鼓手,去学烘焙面包不一定要成为糕点大师,而是因为那里有他们的生命热情。我什么要开设‘生死课’,就是想通过讨论死亡,帮助学生找到热情所在。”
在这个世界上,有太多太多的不确定,你不确定去超市能不能买到喜欢口味的可爱多,不确定阴天是否会下雨,不确定你爱的人是否爱你……你唯一能够确定的,就是你一定会死去。
“向死而生”,虽然说出来有些悲壮,其实充满了意义,我们要对生命中的所有确定负起责任,才能够踏上不确定的旅程。
而我们能确定的,只有我们自己的感受,没有那些急功近利和虚无缥缈的未来。
当一个人走到人生的终点,才会发现生命的宝贵。
死亡无法避免,那么,该如何正确的看待死亡呢?这归根结底是一个哲学问题。
而哲学是对世界上所有终极问题的思考。它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,哲学帮助我们拨开重重迷雾,回归事物本质去思考问题。
哲学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,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套认识世界的坐标系,学习哲学可以让我们更加快乐,更能看清世界的本质。
如何读哲学,读谁的哲学,怎么样才能读懂哲学,这是我们要面临的选择。为此先知书店诚荐“哲学通识书单”,从入门到高深,重新思考世界的本质:
《哲学的故事》:本书是美国哲学家威尔·杜兰特的经典入门力作,也是
目前全球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史方面的大众读物
。出版当年再版22次,迅速译为18种语言,掀起全球哲学热潮。
“
让深奥的哲学立刻生动起来”。
《大问题》:
本书是一部思考人生“大问题”的哲学经典,引导读者进行整体性的批判性思考,同时语言又风趣幽默。
哈佛、耶鲁、清华、北大等知名高校的哲学教材,全球畅销500万册(已出至第10版)。陈嘉映、邓晓芒等大家联袂推荐。
《世界哲学史》:写给爱智慧之人的宝典。这本书把哲学史上那些最杰出的成果,那些关于人生最根本问题的回答,以简洁有力的方式传达出来。本书六十年前首次在德国出版,
至今已畅销六十万册、再版十七次,是经得起时间和各国读者考验的经典作品。
学习哲学,从哲学中获得启示,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,不断地思索、怀疑、反思······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,
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。识别下图二维码,即可一键收藏。赞赏小编。
延伸阅读:
招聘 |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
向死而生:杨小凯和他的三次范式革命
周国平:拥有哲学,就是拥有生命与智慧
叔本华:这个世界将毁于无人思考
叔本华:野蛮人互相吞食,“文明人”互相欺骗
叔本华:庸人最大的苦恼是对思想毫无兴趣
叔本华:拥有读者最多的哲学家
为何我们还要读哲学?
叔本华:拥有读者最多的哲学家
现代人为什么急需哲学?(视频)
哲学不会使我们富有,却能使我们自由(视频)
西方的智慧:十位哲学家的思想之光
毛姆:只有哲学不会让人失望
王小波:没有思想,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(视频)
观念的奠基者:八位西方思想家
最可怕的不是没有思想,而是满脑子标准答案
▼ 点击阅读原文,与思想者同行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{{{title}}}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